第十四章 天文知识(上)
第十四章 天文知识(上) (第1/2页)廖大伟把芯片放到电脑里,大屏幕上出现了广阔的宇宙星河动态视频。图像随着他的解说进行展现:“宇宙是天地万物,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充满物质的总称。宇宙是我们所能观测到的一切存在之物,从最微小的粒子到巨大的恒星,再到庞大的星系和星系团,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其中还包括我们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一直以来,人类都在探索宇宙的起源,并且提出各种理论来试图解释。大爆炸理论证据主要来自连个方面:光谱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爱因斯坦起初也怀疑过,1929年,在哈勃的观测结果公布后不久,爱因斯坦公开承认自己之前的观点的观点有误,并放弃宇宙常数的个概念。大爆炸理论虽被广泛接受,但争议性很大;但它是基于我们观测上的事实,爱因斯坦不得不也败下阵来。郝秋岩刚才也说了,那是糊弄小孩子的。奇点的神秘之处在于,这样的一个点,似乎是凭空出现的,没有前因,没有来由,就像无中生有的神话。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可以转换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本质上是永久存在,永久不灭的。宇宙是普遍永恒的物质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从空间看无边无际,它没有边界,没有外形,也没有中心。
假设承认宇宙之外还有东西,就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本性;从时间看宇宙无始无终,它没有起源,没有年龄,也不会终结。假设承认宇宙有起源,就会导致创世说,实际上也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本性。在这里要说的是,唯物辩证法本身的提法就是个哲学上的悖论,所谓悖论是无法存在的事物。之所以说它是悖论,就是这种说法把物质孤立化,绝对化了,是无法构成存在的事物。
就像是只有左边没有右边,只有前面,没有后面,只有外面,没有里面......你不觉得这里面荒谬吗?辩证唯物主义的内涵,比如强调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并且,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同时我们要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可以认知的,人类的认知过程是螺旋上升的等等。那么,物质决定意识,比如说人死如灯灭。而社会现象是,人死了灯灭了没有?
唯物辩证主义,是基于我们所能眼见到世界,是基于我们狭隘的视觉认知;就如我们只见明不见暗,难道你看不到的它就不存在吗?看似有逻辑,实则漏洞百出。悖论这个观点,并不是我一个人认为。比如说,就拿在座的各位,有没有说我是个没有灵魂的人,没有吧。你承认自己是有灵魂的,那你拿出来给我看看,能不能拿出来?拿不出来嘛,所以说,不要恭维唯物主义,它对于我们生活是没有实际意义。当然了,我在大学课堂上不能这样讲,要保住我的饭碗。(大家跟着笑)
人们众目所及的都是具体的有限的事物,而宇宙指存在于无限的空间与时间之中,所有的事物,在有限中又包含着无限。通过科学的抽象逻辑证明,不能把无限看成是脱离有限而存在的东西。这就是说,直接感觉到的都是有限的事物是无限的,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这一堆话有点绕,意思就是说,在你信誓旦旦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大家缓一缓,有点跑题了。现在回到天文学上来,对于渺小的人类而言,夜空中的星星如永恒。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已存在。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是我国天文学创作,它把中天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群,且其沿黄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
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上古时代我国古人在靠近黄道面的一带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将各宫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以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相关内容是非常庞杂。
有关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以文物考查的话,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漆箱,上面首次记录了完整的二十八宿的名称。史学界公认二十八宿最早用于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重要,一直以来也是中外学者感兴趣的话题。除天文之外它还可以可以划分当时的时节,也就是当成日历使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