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回声自有形
第411章 回声自有形 (第1/2页)春寒依然是这片北方土地的主宰,像一头不肯离去的困兽,用最后的气力撕扯着刚探出头的绿意。
柳如烟裹紧了身上那件打了补丁的灰布棉袍,脚下的积雪踩上去发出咯吱的声响,仿佛骨骼在**。
她途经的这个山村,名叫“忘忧”,一个与此地萧索景象全然不符的名字。
白日里,村庄死气沉沉,人们在田垄间劳作,言语稀少,眼神像被风雪磨平的石头,看不出什么情绪。
可一到傍晚,某种奇异的生命力便会从紧闭的门窗后渗出。
当最后一缕天光被山脊吞没,家家户户的窗棂上,会不约而同地响起轻微而固执的敲击声。
笃、笃、笃。
一声清晰的停顿,像是乐谱里的休止符。
然后是,笃、笃、笃、笃、笃。
这节奏柳如烟再熟悉不过,正是那首无名之歌最开始的两句,八个最简单的音节。
起初她以为是哪家的孩童在玩闹,可当她发现整个村庄,从东头的老铁匠家到西边的寡妇院,都在同一时刻、用同一种韵律敲击时,一股寒意顺着她的脊椎爬了上来。
这不是玩闹,这是一种仪式。
她在一个背风的墙角下,拦住了一位正要回家的老者,他的手上还沾着新翻的泥土。
“老人家,请问这敲窗户是……”柳如烟的声音在寒风中有些发飘。
老者浑浊的眼睛看了她一眼,似乎在判断她是否“安全”。
半晌,他才用嘶哑的嗓音说:“不知谁起的头,反正开春后就都这么干了。说是……”
怕忘了怎么不愿。
这七个字像一把淬了冰的锤子,重重地砸在柳如烟心上。
她曾以为,记忆的传承需要英雄的雕像,需要史诗的吟唱,需要一座座高耸的纪念碑。
可在这里,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它却化作了最卑微、最日常的动作。
它不需要一个被铭记的名字,不需要一个宏大的理由,它只源于一种动物般的本能——对遗忘的恐惧,对麻木的抗拒。
这种抗拒,甚至不需要呐喊,只需要指节与木头的轻微碰撞,在黑夜里确认彼此的存在。
柳如-烟蹲下身,在即将融化的雪地上,用一截枯枝画出了那段由三拍和五拍组成的波形图。
这线条简单得可笑,却又蕴含着比任何文字都更坚韧的力量。
她要把它带走,带回去分析,但心里却有个声音告诉她,这东西是无法被分析的,它只能被感受。
与此同时,数百里外的一座江南小镇,楚瑶正经历着另一场无声的风暴。
她以避难者的身份,暂时栖身于镇上一间私塾,做些抄书打杂的活计。
每日听着老先生摇头晃脑地以“圣贤曰”作为一切知识的开端,她心中的烦闷与日俱增。
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理,就像一道道看不见的绳索,捆绑着学童们天真的好奇心。
终于,在一个月色如水的深夜,她推开了那间空无一人的学堂。
空气中弥漫着墨水和陈旧书卷的味道。
她没有点灯,借着窗外清冷的月光,拿起半截粉笔,在乌黑的木板上,一笔一划,用力写下了三行字。
“为什么必须听话才能安全?”
“谁来决定什么是坏?”
“如果你不想笑,能不能不笑?”
这三个问题,没有一个指向圣贤的典籍,却每一个都指向孩子们的内心。
第二天,当老先生习惯性地抚着胡须,准备开讲“温良恭俭让”时,他看到了黑板上的字。
他的声音卡在了喉咙里,整间学堂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默。
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看着那些仿佛会说话的字,眼神里有困惑,有惊恐,但更多的是一种被点燃的、跃跃欲试的光芒。
沉默持续了一炷香的时间,随后,争论如洪水般爆发了。
有孩子说听话当然是为了安全,不然会被野兽叼走;立刻有人反驳,说有时候大人说的话也是错的。
有孩子说坏人就是坏人,先生和官府会告诉我们;立刻有人追问,那如果先生和官府也是坏人呢?
至于最后一个问题,更是让整个课堂炸开了锅,一个女孩甚至当场哭了起来,说她不想笑的时候,妈妈总是逼她笑给客人看。
老先生一生从未见过如此失控的场面,他想呵斥,却发现自己竟无法回答黑板上的任何一个问题。
半个月后,这间私塾的门口挂上了一块新牌子,上面写着“问课日”。
规矩是,每日上课前,由学生提一个问题,先生不得直接解答,只能通过反问来引导学生们自己寻找答案。
这个小小的改变,像一颗投入池塘的石子,涟漪迅速扩散开来。
消息传出,邻近的十几个村镇竟纷纷效仿,一种被后世称为“疑学之风”的思潮,就此悄然萌芽。
而在更西边的黄土地上,一场关于生存的变革也正在上演。
张阿妹站在村口的高坡上,看着脚下龟裂的土地,眉头紧锁。
村子里的水源地日益干涸,修一条引水渠迫在眉睫。
按照惯例,这种大事必须请德高望重的里正来主持,由他一言九鼎,划分各家出工出力的份额。
但这一次,张阿妹决定换个法子。
她没有请里正,只是在村里的晒谷场上,用沙土堆了一个巨大的、模仿村庄地势的沙盘。
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一捆涂着不同颜色的小木签,对聚集来的村民们说:“这是咱村的地。水要从山那边引过来,怎么走最省力,对各家田地最好,你们自己定。每家一根签,可以插在你们认为该走的地方,也可以移动别人插的签。但有一条规矩——谁也不许开口说话,不许解释理由。”
村民们面面相觑,这闻所未闻的议事方式让他们不知所措。
起初,场面一片混乱,木签被C得到处都是,你刚插下,他便拔起挪走,彼此瞪着眼睛,却只能用动作表达不满。
张阿妹只是静静地看着,不做任何干预。
然而,奇妙的事情在第二天发生了。
经过了一整天的混乱,人们似乎开始从对方的动作中读懂了意图。
有人移动木签,是为了避开自家祖坟;有人调整路线,是考虑到下游的灌溉。
无声的博弈取代了言语的争吵,一种集体的智慧在沉默中慢慢浮现。
到了第三天黄昏,沙盘上那条由木签组成的引水渠路线,蜿蜒曲折,却巧妙地避开了所有障碍,以最经济的方式惠及了最多的田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