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墨农合力,研制新肥
第835章 墨农合力,研制新肥 (第1/2页)未央宫旁,一座新辟的官署悄然挂牌,名曰“司农精研所”。
这里没有朝堂的喧嚣,只有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与各种奇异气味的混杂。
大汉天子刘盈深知,土地收归国有仅是第一步,如何让这些土地焕发远超以往的生机,才是实现他宏图的关键。
他将希望寄托在了被世人视为“奇技淫巧”的墨家与专攻农事的农家身上。
诏令一下,散落民间、或隐于官府的墨家工匠与农家学子被迅速征召而来。
起初,这些分属不同学派、理念迥异的人们还彼此戒备,墨家重逻辑实践,农家讲求天时地利,颇有些格格不入。
直到刘盈亲自驾临这简陋的研所,面对这些面带困惑的学者工匠,他并未高谈阔论,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颠覆他们认知的概念——“肥料”,并粗略地将其分为“有机”与“无机”。
“万物生长,皆需滋养。人食五谷,地亦需‘进食’。”
刘盈随手拿起一块硌脚的土块,侃侃而谈,“尔等可知,除却粪肥、绿肥等有机之物外,天地间亦有无机之材,可助地力?”
他根据穿越前的知识,给出了几个模糊的方向:“譬如,某些石料煅烧后所得之粉(石灰),可中和土壤酸腐;某种晶莹矿物(石膏),能改善板结;乃至硫磺、食盐、卤水等物,若用法得当,用量精准,或亦可为土地增其不曾有之养分,强其根基。”
这番话,如同在墨家与农家弟子面前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他们从未想过,那些看似与农耕毫无关联的矿物、盐卤,竟能与土地肥力联系起来!
墨家子弟立刻被其中的“格物”之理与改造自然的可能性所吸引,他们开始设计煅烧炉,研究如何更高效地制备生石灰,探讨石膏的研磨细度与效果的关系。
农家子弟则凭借对作物习性和土壤性质的了解,谨慎地设计对比试验,在小块田地上尝试不同无机物的配比与施用方法。
精研所内,日夜灯火不熄。争论声、研磨声、炉火噼啪声不绝于耳。失败的灰烬与偶然成功的喜悦交织。
经过无数次失败的尝试和数据的积累,他们终于初步总结出了石灰(中和酸性)、石膏(改良碱地、提供钙硫)、硫磺(杀菌、补充硫元素)、食盐(微量用于某些特定作物,并谨慎控制用量防止盐碱化)、卤水(提取钾等元素),等几种确有实效的无机肥料及其大致施用范围与方法。
虽然原理懵懂,效果也远未臻化境,但这无疑是一次划时代的突破。
就在精研所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另一项浩大的工程也在刘盈的推动下紧锣密鼓地进行——全国土地清丈与等级评定。
他深知,天下土地,绝非均质。
若统一税赋,则肥瘠不均,苦乐悬殊,非但显失公平,更无法精准调控农业经济。
刘盈下令,由丞相府牵头,大司农及各地郡县官吏配合,组织大量精通农事、算术的干员,奔赴帝国各州郡,进行前所未有的、细致的土地普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