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偏门接大瓜
第673章 偏门接大瓜 (第2/2页)覆盖件几乎没有,因为外观冲压钢板的技术设备真的做不到,引进成本也较高。
但其他就多得很,分得很细碎罗列。
很多厂商几乎是震惊居然有同行在做这个,还能做到这个地步。
这些进驻了东升贸易工作人员的厂家,普遍都能拿出高于同行质量的产品。
因为这一年他们是敦促着厂家,是朝能考上清北在努力!
现在就像是高考交卷,成批量的朝着厂商提供样品寻求加工合同。
柯林斯他们本来固守在自己展台,也挡不住212的技术人员去零部件区域寻求对比,更挡不住那些积极的汽车组成员,带着自己跟厂家开发的零部件出来到处推销!
事实证明,让卫东这个“普通消费者”的视野远不如他做国产化率推广人的工作搞得好。
他还是太狭隘了。
车辆禁令开放才两三年时间,年产几千辆轿车的市场有巨大的车辆需求。
就像还谈不上多卫生,多舒适的卫生巾,这个阶段也能年销上亿包。
是因为之前没得用!
现在有用就好,全国人民都渴望用上车,哪怕是农用车、皮卡车……
他举高原这个例子也是错的,高原地广人稀,路况比内地还要差很多,所以坏了之后叫天天不灵,只能自己修。
所以对车辆车况耐操需要放到第一位。
内地其实没那么恼火,让卫东他们开着东风大卡车去全国走,理论上几十公里就能找到个县市镇补胎修理。
当全国到处都是巴铁师傅那种神奇修车套路,所有人都接受车都是边开边修的现状时。
能开就不错了。
加上这帮东升汽车技术员最大的优势可能是认定展会是老大开的,我们就有特权可以到处推销。
他们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当销售员。
不要脸的带着各种零部件到一楼去推销洽谈。
自认为精品有实力的去找合资厂谈,能不能让我们提供点配件。
大部分则先攻各类国产厂家。
考清北有问题,我们先考个大学甚至考个专科行不行?
可能让卫东最后一次展前工作会的作用就体现在这里,给了所有国产自有品牌车厂巨大的心理压力。
别以为现在能卖几百几千辆年销售,看似产值过亿就多了不起。
只要不提升质量,不改进技术,等合资车吃透了进口技术,就会反过来抢走客户。
所以他们真是连夜在开会探讨怎么办,没人可以吐露心声的厂长们彻夜难眠,第二天再看到各种各样的“优质”零部件上门。
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救命稻草感。
其实所有自有品牌车厂,都是高国产化零部件甚至全国产化,只是质量太差了才被轻易淘汰。
这次展会其实是给他们提供了接触大量较为优质零部件的机会,起码是可选的机会。
以前这些地方上的厂家几乎没得选!
连平汽212的零部件都几乎没得选,更别说那些省市车厂。
每个零件质量提升一点点,价格再下去一点点,是不是车辆的性价比就提升了。
外观做得不好那个没办法,但这会儿真的不讲究外观,是个车就赢一半,能皮实耐用基本赢全部!
真的,让卫东最大的功劳是集齐了目前一哄而上全国几乎所有的两百多家车辆品牌,又尽量攒齐了两千多家大部分都还代表目前国内最好水平的零配件生产厂商。
促成了这两部分见面!
这些国产车厂商里面其实是有点钱的。
汽车的特点就是这样,只要你敲出来能卖,几万块的东西哪怕赚几千,也是其他商品罕见的“高”利润。
几百辆就有几十万的利润或者几百万销售额。
手里比较容易形成资金流。
才第一天,这些厂商就开始频频签署零部件采购合同!
这年头的厂长几乎都是技术出身,推销员们带过来的样品一看就知道质量成色,更对采购价格了然于胸。
迅速签单采购,几万、几十万的零配件合同协议,接二连三的出现在电脑区、复印区。
好多厂长后知后觉的发现,反应过来时,第一天零配件签署合同已经超过七百多单,总金额一亿三千多万!
几乎全都是国产品牌签署,212和沪海牌都跟着签了几单试试。
谁都没想到,突破口居然是在这个地方。
就让卫东误打误撞的“恐吓”了下国产车厂,告诉他们多半要输给合资厂,趁早投降去造零部件。
然后铺垫了一年的汽车国产化率小组就像高考补习班似的,推动了一堆零部件厂商为合资厂生产零部件,结果实际上还是有点差距。
不甘心的这帮技术兼推销员就转头朝着国产车厂卖。
都能造车卖车了,其实这两年多半还不会亏损,因为市场太稀缺了,四个车轱辘就能卖。
所以叫这些车厂放弃也没那么容易,起码都想再搏一下。
就造成这个局面!
要知道整个第一天才卖出去三百多辆车,其中合资厂只卖了两百多辆。
总额也不过四千多万。
这偏门接大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