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23章 刘备:记住,有些事孔明不好做,做不到的,唯有你相父能办

第423章 刘备:记住,有些事孔明不好做,做不到的,唯有你相父能办

第423章 刘备:记住,有些事孔明不好做,做不到的,唯有你相父能办 (第2/2页)

“越王殿下……倒是颇肖陛下当年。”
  
  诸葛亮不语,眼中却闪过一丝忧色。
  
  他本欲回府歇息,但终究觉得心里边不踏实。
  
  到底是命车夫将马车开往另一个方向。
  
  时值春夜,洛阳城已陷入沉睡。
  
  唯独丞相府门前忽起骚动。
  
  诸葛亮不及更换朝服,只着一身素色常服,急促地叩响门环。
  
  老管事提着灯笼开门,见是首相,忙躬身道:
  
  “诸葛相爷,李相已经歇下了。”
  
  “烦请通传,亮有要事求见。”
  
  诸葛亮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忧色。
  
  内室之中,李翊被敲门声惊醒。
  
  身旁的夫人袁莹不悦地坐起身:
  
  “这诸葛孔明好生无礼!三更半夜扰人清梦,还有没有规矩了?”
  
  李翊撩开锦被,从容起身:
  
  “孔明非不知礼之人,此时求见,必有要事。”
  
  他披上外袍,对门外道:
  
  “请诸葛孔明书房相见。”
  
  书房内,李翊命人奉上西域进贡的甜瓜与葡萄。
  
  又亲自为诸葛亮斟上一盏清茶:
  
  “尝尝,龟兹新贡的瓜果,甜得很。”
  
  诸葛亮哪有心思品尝,急切道:
  
  “相爷,今日试药之事……”
  
  “老夫已知晓。”
  
  李翊慢条斯理地剥着葡萄,“越王孝心可嘉,陛下感动也是常情。”
  
  “可陛下近日与越王越发亲近。”
  
  诸葛亮压低声音,“昨日越王竟在御前论及漕运改制,这……这本该是太子分内之事。”
  
  李翊不置可否,又递过一片甜瓜:
  
  “此瓜难得,孔明不妨尝尝。”
  
  诸葛亮推开瓜果,倾身向前:
  
  “还有一事——”
  
  “陈夫人近来频繁结交京中贵妇,与卫将军夫人结为姐妹,与太常卿夫人同游园林,就连王司徒的千金也常出入越王府。”
  
  “相爷,陈瑶毕竟是老首相之女,这般结交京城贵妇……”
  
  “陈登之女,世家出身,贵妇们愿意结交,有何奇怪?”
  
  李翊悠然地品茶,脸上古井无波。
  
  诸葛亮急得站起身:
  
  “亮非此意!相爷难道看不出?”
  
  “越王与王妃这是在京中织网啊!长此以往,太子地位堪忧!”
  
  李翊放下茶盏,目光忽然变得锐利。
  
  他意味深长地问诸葛亮道:
  
  “……孔明,若撇开嫡庶之序。”
  
  “你以为太子与越王,谁更适合当储君?”
  
  此言一出,
  
  诸葛亮顿觉背脊发凉,冷汗瞬间湿透中衣。
  
  他颤声道:
  
  “相爷……此问恕亮不敢答。”
  
  “是不敢答,还是不愿答?”
  
  李翊步步紧逼。
  
  诸葛亮深吸一口气,郑重行礼:
  
  “相爷支持谁,亮便支持谁。”
  
  “唉……”
  
  李翊闻得此言,长叹一声,起身走到窗前。
  
  “孔明啊孔明,当年你在徐州时,与陛下面前纵论天下大势的豪情何在?”
  
  “这些年在官场沉浮,莫非连直言不讳的勇气也消磨了?”
  
  他转身凝视诸葛亮:
  
  “是因为老夫吗?因我在朝一日,你便不敢尽展抱负?”
  
  “亮不敢!”
  
  诸葛亮连忙否认,“相爷知遇之恩,亮永世难忘。”
  
  不可否认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诸葛亮确实都活在李翊的阴影之下。
  
  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诸葛亮的豪迈与洒脱。
  
  以及他最重要的自信。
  
  很多时候,他会下意识相信李翊的主见,而失去自己的判断。
  
  又往往为自己的主见与李翊主见一致之时,而暗自高兴。
  
  因为在他的视角里,李相爷是天下奇才。
  
  自己的主见如果与李相爷相悖,那一定是自己思虑不周。
  
  所以在太子党一事,诸葛亮甚至都没来得及思考到底谁是最佳人选。
  
  便直接先入为主的支持刘禅了。
  
  因为李翊支持刘禅,所以他便下意识支持了。
  
  不止诸葛亮如此,
  
  朝中许多太子党皆是如此。
  
  与其说是太子党,不如说是李氏党羽。
  
  只有跟着李相爷走,他们才有汤喝有肉吃。
  
  李翊摆手打断道:
  
  “……你且宽心。”
  
  “今日局面,早在老夫算计之中。”
  
  “可越王毕竟日渐得宠。”
  
  “这样也挺好。”
  
  李翊轻笑,“阿斗那孩子,若无人在旁鞭策,永远不知进取。”
  
  “总不能事事都要老夫这个行将就木之人替他兜底。”
  
  诸葛亮恍然:
  
  “相爷是要借越王激励太子?”
  
  “玉不琢,不成器。”
  
  李翊目光深远,“太子仁厚,缺的正是这份危机感。”
  
  “如今有越王在侧,他若还想守住储位,就该学会如何为君。”
  
  诸葛亮沉思片刻,终于展颜:
  
  “……亮明白了。”
  
  “只是不知……亮接下来该如何行事?”
  
  “你是当朝首相,自当行首相该行之事。”
  
  李翊重新坐下,递过那片一直被推拒的甜瓜。
  
  “治国安邦,选贤任能,这些不都是你分内之职?”
  
  诸葛亮双手接过,终于尝了一口:
  
  “果然清甜。”
  
  “甜瓜要趁鲜吃,国事要顺势为。”
  
  李翊意味深长地说:
  
  “记住,无论将来谁继大统,你诸葛孔明都是我大汉的擎天之柱。”
  
  这时,老管事在门外禀报:
  
  “相爷,宫中来报,陛下召越王入宫侍疾。”
  
  诸葛亮神色又显忧虑,李翊却淡然道:
  
  “知道了。”
  
  待管事退下,李翊对诸葛亮道:
  
  “看来陛下今晚又睡不安稳了。”
  
  “孔明,你也该回去了。”
  
  行至府门,李翊忽然唤住诸葛亮:
  
  “记住,为相者当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不必追逐流星的光芒。”
  
  诸葛亮深深一揖:
  
  “相爷教诲,亮谨受教。”
  
  回府的路上。
  
  诸葛亮掀开车帘,见东方已露微白。
  
  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初入相府为郎时,李翊曾对他说过:
  
  “为官之道,不在趋炎附势,而在立身持正。”
  
  如今看来,这位恩师始终未改初心。
  
  与此同时,李翊回到内室,袁莹仍醒着,不满道:
  
  “何事如此紧急?”
  
  李翊宽衣躺下,轻声道:
  
  “孔明已经能够独挑大梁了,我无忧矣。”
  
  “就为这个半夜吵醒我们?”
  
  李翊望着帐顶,悠悠道:
  
  “夫人不懂,这正是我大汉之福啊。”
  
  翌日朝会,
  
  刘备因病情未至,由太子刘禅监国。
  
  让众臣意外的是,诸葛亮一改往日温和。
  
  当庭弹劾了三名玩忽职守的官员,又力主推行新的考课制度。
  
  其雷厉风行,令满朝肃然。
  
  诸葛亮手持玉笏,又接着陈述关中军政要务。
  
  “臣举荐陆逊为征西将军,表姜维为护军。”
  
  诸葛亮声音清朗,在殿中回荡。
  
  “姜维此人,忠勤时事,思虑精密。”
  
  “臣考察其才略,董允、州泰等年轻才俊皆不及也。”
  
  “此人实乃凉州上士,心存汉室,才气过人。”
  
  刘禅微微倾身:
  
  “丞相对此人评价倒是甚高。”
  
  “正是。”
  
  诸葛亮续道,“姜伯约通晓军事,既有胆色,又深谙兵法。”
  
  “臣请令其训练中虎步兵五千六百人,待练成之日,再引其觐见陛下。”
  
  刘禅沉吟片刻:
  
  “……准奏。”
  
  “即封陆逊为征西将军,姜维为护军,训练新军。”
  
  “谢殿下。”
  
  诸葛亮深施一礼,随即话锋一转。
  
  “臣今日尚有一事要奏——伐魏大计。”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太仆出列道:
  
  “……丞相,如今国家初定,又刚刚打完吴国。”
  
  “正当休养生息,岂可轻启战端?”
  
  诸葛亮从容不迫:
  
  “正因考虑国家正在兴复,臣与内阁诸公连夜筹划。”
  
  “制定出了能最大限度减少战争成本的灭蜀计划。”
  
  刘禅略显不安:
  
  “丞相请为孤详述之。”
  
  诸葛亮命内侍展开一幅巨大的舆图,手持竹杖指点:
  
  “臣与内阁还有兵部商议讨论,最终得出结论。”
  
  “灭蜀最少需出动十八万大军,分三路进兵。”
  
  他竹杖先点在西线:
  
  “第一路,进攻西线魏军屯田主力。”
  
  “此处魏军虽众,然分散屯田,可各个击破。”
  
  竹杖随即移向后方:
  
  “第二路,绕后切断这支魏军主力的粮道与退路。”
  
  “此路须精骑五千,行动迅捷。”
  
  最后,竹杖重重落在汉中:
  
  “第三路,乃是我们的伐魏主力,直取汉中据点。”
  
  “然后……”
  
  竹杖向南划出一道弧线,“直捣成都!”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
  
  良久,杨仪出列问道:
  
  “首相此计虽妙,然十八万大军,粮草何来?”
  
  “此事已与户部商议。”
  
  诸葛亮看向徐庶。
  
  “徐尚书,请。”
  
  徐庶出列奏道:
  
  “臣已核算,若分三批调兵,以战养战,可节省三成粮草。”
  
  “另关中屯田已见成效,可支应部分军粮。”
  
  董允插话道:
  
  “然则十八万大军调动,难免劳民伤财。”
  
  “万一战事不利……”
  
  “故此战必须速战速决。”
  
  诸葛亮斩钉截铁,“我军出其不意,三路并进。”
  
  “必可在魏军反应之前拿下汉中。”
  
  众臣议论纷纷,有赞同者,也有反对者。
  
  刘禅听着朝堂上的争论,面色愈发凝重。
  
  待议论稍歇,刘禅缓缓开口:
  
  “丞相此策,谋划周详。”
  
  “然……”
  
  他顿了顿,“孤毕竟只是监国,如此军国大事,是否执行……”
  
  “还是待父皇病愈后再议吧。”
  
  诸葛亮欲再进言,见刘禅面露疲色,只得躬身:
  
  “臣遵命。”
  
  退朝后,诸葛亮与李翊并肩而行。
  
  “孔明今日之举,是否过于急切?”
  
  李翊慢条斯理地问。
  
  诸葛亮叹息:
  
  “……机不可失。”
  
  “如今魏国内乱刚平,正是用兵良机。”
  
  “然太子性格,你我都知。”
  
  李翊目光深远,“他需要时间。”
  
  二人行至宫门,忽见越王刘理迎面而来。
  
  “见过丞相、姨父。”
  
  刘理施礼。
  
  “方才朝堂之上,听闻丞相伐魏之策,实为妙计。”
  
  诸葛亮神色微动:
  
  “殿下也通军事?”
  
  “略知一二。”
  
  刘理谦逊道。
  
  “只是觉得第二路绕后之军,若改走阴平小道,或许更为隐秘。”
  
  诸葛亮眼中闪过惊异之色:
  
  “殿下如何知阴平小道?”
  
  “近日研读姨父所绘的舆图,偶然得见。”
  
  刘理微笑,“丞相若有意,咱们可以改日详谈此事。”
  
  很多年前,张松访徐州时,便曾献上西川地图。
  
  后来李翊根据考察的地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细的绘制。
  
  而刘理此人,似乎对李翊高度崇拜,研究了他的许多著作与言论。
  
  就连伐蜀所需的舆图,刘理也只看李翊绘制的。
  
  待刘理离去,李翊轻声道:
  
  “看见了吗?越王对军事也颇有见解。”
  
  诸葛亮沉默不语。
  
  与此同时,
  
  长乐宫内烛影摇红。
  
  刘备半倚在龙榻上,听着刘禅细细禀报今日朝会之事。
  
  当听到诸葛亮提出的伐魏之策时,刘备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咳咳……”
  
  刘备轻咳数声,接过内侍奉上的药汤。
  
  “阿斗,你对伐蜀之事,究竟作何想法?”
  
  刘禅谨慎地整理着思绪:
  
  “儿臣以为,国家若能早日一统,自是好事。”
  
  “只是……连年征战,未免劳民伤财。”
  
  “如今国库虽丰,然十八万大军出征,若战事不顺,迁延日久。”
  
  “恐怕……”
  
  “那你觉得,到底是该打,还是不该打?”
  
  刘备目光如炬,直视着儿子。
  
  殿内寂静,只闻更漏声声。
  
  刘禅沉思良久,终于抬头:
  
  “该打。”
  
  “哦?”
  
  刘备微微前倾,“为何?”
  
  “父皇开创我大汉基业,志在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刘禅语气渐坚定,“若要比肩高祖、光武,成为千古圣君。”
  
  “那就必须剿灭魏逆,完成统一大业。”
  
  “此战……不可避免。”
  
  刘备闻言,苍白的脸上泛起红晕,眼中似有泪光闪动:
  
  “难得……难得我儿有这份心思……”
  
  他颤巍巍地握住刘禅的手:
  
  “既然如此,朕同意伐蜀计划。”
  
  “此战,就由你来全权负责。”
  
  “什么?”
  
  刘禅大惊失色,慌忙跪倒。
  
  “儿臣年幼不知兵,如何担此重任?”
  
  “若是误了国家大事,实在祸害不浅。”
  
  刘备轻轻扶起儿子,低声道:
  
  “朕教你个法子:有不懂的,就去问孔明。”
  
  “若是连孔明都解决不了……”
  
  他顿了顿,目光深远,“就去问你相父。”
  
  “相父?”
  
  刘禅一怔。
  
  “李子玉。”
  
  刘备意味深长地说,“他虽已致仕,然军国大事,无不了然于胸。”
  
  “记住,有些事……孔明不便做的,做不到的。”
  
  “唯有你相父能办。”
  
  刘禅若有所悟:
  
  “儿臣明白了。”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