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422章 一代新人胜旧人,诸葛丞相上位

第422章 一代新人胜旧人,诸葛丞相上位

第422章 一代新人胜旧人,诸葛丞相上位 (第1/2页)

章武十六年,二月,春光正好。
  
  洛阳的冬天尚未完全退去,宫墙角落里的积雪还未消融。
  
  但庭院中的几株红梅已经绽放,为这座历经沧桑的帝都带来一抹春意。
  
  刘备在刘理的搀扶下,缓步走在宫苑的青石小径上。
  
  他已年过六旬,长年的征战与操劳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去年冬天的一场风寒更是让他缠绵病榻数月。
  
  今日难得精神稍好,便在爱子的陪伴下出来赏春。
  
  “父皇请看,那株红梅开得正盛。”
  
  年轻的刘理指着不远处的一株老梅树,语气中带着几分欣喜。
  
  “太医说父皇病体好转,恰如这春回大地,正是吉兆啊。”
  
  刘备微微一笑,拍了拍儿子的手:
  
  “朕卧病这些时日,陈相又身故。”
  
  “朝中诸事繁杂,多亏李相与百官操劳。”
  
  “今日见这春色满园,心中郁结也散去了不少。”
  
  “……父皇洪福齐天,自当早日康复。”
  
  刘理恭敬地回答。
  
  父子二人沿着小径缓缓而行,内侍们远远跟随。
  
  行至华林园中,但见亭台楼阁在初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只是有些梁柱已见斑驳,漆色也有些剥落。
  
  刘备停下脚步,环视四周,轻叹一声:
  
  “洛阳虽复为都城,然经年战乱,宫室多有损毁。”
  
  “朕记得当年在下邳时,虽偏安一隅,宫室却也齐整。”
  
  “如今天下一统,都城宫室反不如昔,未免有失天子威仪。”
  
  刘理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明悟,轻声道:
  
  “父皇之意是?”
  
  “朕欲拨库银三百万钱,重修宫室,以彰大汉威仪。”
  
  刘备目光深远,“自黄巾之乱以来,天下纷争数十载。”
  
  “今朕虽兴汉祚,然民心未固。”
  
  “宫室壮丽,亦可安民心,示天下以太平。”
  
  刘理沉默片刻,倒底是点头称是道:
  
  “……父皇圣明,宫室壮丽,确可显我大汉国威。”
  
  于是,次日早朝。
  
  刘备便将自己打算修建宫室之意告知群臣。
  
  多数朝臣纷纷附和,称此乃彰显国威之举。
  
  唯有李翊眉头紧锁,默然不语。
  
  刘备察觉其脸色异状,便问道:
  
  “……子玉跃跃欲试,莫非有些见解?”
  
  李翊出列,肃然一揖,朗声道:
  
  “臣窃以为修建宫室之议不可。”
  
  “昔大禹欲拯天下黎民于水火,故宫室卑陋,衣食俭省。”
  
  “勾践为拓御儿之疆,亦约束己身,节用富国。”
  
  “汉文景二帝,为弘祖业,罢筑百金之台,衣弋绨之服。”
  
  “霍去病中才之将,犹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此皆明乎远虑者必略近事,务外者必简内也。”
  
  朝堂之上一片寂静,李翊继续说道:
  
  “今建始殿前,足容群臣朝谒。”
  
  “崇华殿后,足备内官居止。”
  
  “华林、天渊,足以供宴游。”
  
  “亟宜止缮门阙,修治城池。”
  
  “其余力役,且待丰年。”
  
  “当务之急,专以劝农桑为重,整饬军备为急。”
  
  “民富兵强,寇戎自服矣。”
  
  刘备脸色微沉,良久方道:
  
  “……李相之言,不无道理。”
  
  “然宫室修缮,亦非全为享乐。”
  
  “今四方来朝,见宫室卑陋,恐轻我大汉。”
  
  李翊再拜,正色道:
  
  “陛下,宫室之威,不在雕梁画栋,而在德政广施。”
  
  “昔尧舜茅茨不翦,而天下归心。”
  
  “桀纣琼台瑶室,而身死国灭。”
  
  “臣恐大兴土木,徒耗民力,有损圣德。”
  
  满朝文武之中,独李翊力谏刘备莫要大建宫室。
  
  之所以众人皆畏惧怕生事,是因为李相爷性格过于偏执。
  
  按理说,以如今蒸蒸日上的汉朝而言。
  
  拨两百万钱出来修建宫室,彰显国威,并无不可。
  
  那点钱对于齐汉而言,也不过是九牛一毛。
  
  皇帝连这点私人爱好都不能有的话,未免也太不近人情。
  
  刘备默然不语,挥手示意退朝。
  
  当夜,内侍王顺侍奉刘备用药,见皇帝面色不豫,轻声道:
  
  “陛下日间似为李相之言所扰?”
  
  刘备揉了揉太阳穴,轻叹:
  
  “李相忠直,所言在理。”
  
  “然朕年事已高,欲稍修宫室,亦不为过。”
  
  王顺小心地道:
  
  “李相确是忠直,然未免过于固执。”
  
  “陛下乃天子,修葺宫室,理所应当。”
  
  “且今国库充盈,区区两百万钱两,何足挂齿?”
  
  “李相当廷直谏,未免不敬。”
  
  刘备瞥了王顺一眼,目光如电:
  
  “汝欲离间君臣乎?”
  
  王顺慌忙跪地:
  
  “奴婢不敢!奴婢只是为陛下不平。”
  
  刘备沉默片刻,缓缓道:
  
  “朕与李相,相识于微末。”
  
  “当年朕败走郯县,李翊舍命相随,朕与之情同手足,非旁人可以间也。”
  
  “如此忠臣,岂是汝可妄议的?”
  
  王顺叩首不止:
  
  “奴婢愚昧,陛下恕罪。”
  
  次日,刘备召李翊入宫议事。
  
  二人漫步于华林园中,刘备指着园中景色道:
  
  “春日将至,万物复苏,朕心亦为之振奋。”
  
  李翊恭敬道:
  
  “陛下病体初愈,不宜过于劳碌。”
  
  刘备停下脚步,直视李翊:
  
  “昨日卿之谏言,朕思之再三。”
  
  “卿可知朕为何欲修宫室?”
  
  李翊不假思索答:
  
  “臣愚钝,请陛下明示。”
  
  “朕非为享乐。”
  
  刘备远望宫墙,“朕年事已高,去日无多。”
  
  “太子仁厚,然经验不足。”
  
  “朕欲留给他一个稳固的江山,也包括一座配得上大汉天威的宫殿。”
  
  “如此,四方来朝,不敢轻视。”
  
  李翊深深一揖:
  
  “陛下为太子计,臣深以为然。”
  
  “然臣以为,留给太子最宝贵者,非宫室之壮丽。”
  
  “而是民心之归附,国库之充盈,将士之用命。”
  
  “昔秦始皇建阿房宫,绵延三百里,二世而亡,何也?”
  
  “失其民心也。”
  
  刘备默然良久,轻叹道:
  
  “卿言甚是,朕几为谗言所误。”
  
  李翊道:
  
  “陛下过谦。臣昨日言辞过激,亦有不当。”
  
  刘备摆手: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朕若连直谏都不能容,何以为君?”
  
  随即笑道,“朕已决定,停止修宫室之议,将款项用于河工与军备。”
  
  李翊拜伏于地:
  
  “陛下圣明!”
  
  刘备点头,转身对随行的王顺等内侍道:
  
  “尔等听着,李相乃国之栋梁,朕亦敬重三分。”
  
  “今后若有谗言李相者,定不轻饶!”
  
  众内侍惶恐应诺。
  
  修建宫室之议遂免。
  
  然旁人皆能看出,刘备内心里还是有些不悦的。
  
  因为刘备修建宫室除了一点私心外,其实也是想借此机会冲冲喜。
  
  只是最后单纯有些“畏惧”李翊,不得已采纳了他的忠言罢了。
  
  既然修建宫室不行,刘备便借着新春带来的生机。
  
  在早朝这时,做出另一个决定。
  
  “朕自去岁冬病重,深觉生死无常。”
  
  刘备的声音虽不如往日洪亮,却仍带着帝王的威严。
  
  “今春气回暖,病体稍安,实乃上天垂怜。”
  
  “故特颁诏大赦天下,除十恶不赦者外。”
  
  “一律赦免,与民更始。”
  
  朝堂之上一片称颂之声。
  
  就在这祥和的氛围中,廷尉陈群持笏出列,呈上一卷奏疏。
  
  “陛下,”陈群躬身道,“臣有《论复肉刑疏》上奏。”
  
  “今大赦天下,仁德广被。”
  
  “然臣思及刑律之事,犹有未尽之处。”
  
  刘备示意内侍接过奏疏,缓缓展开。
  
  陈群继续陈述:
  
  “古之肉刑,经圣人设置。”
  
  “非为残民,实为恤刑。”
  
  “今汉律废除肉刑,一年刑杀竟达万人。”
  
  “若复肉刑,以刖、劓、黥等刑代死。”
  
  “每年可少杀三千人,此乃仁政也。”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哗然。
  
  几位老臣面面相觑,窃窃私语。
  
  刘备沉吟片刻,目光扫过群臣:
  
  “陈廷尉之议,诸卿以为如何?”
  
  一阵沉默后,
  
  李翊稳步出列,深施一礼:
  
  “……臣以为不可。”
  
  李翊的声音清晰而坚定:
  
  “肉刑惨酷,不用已历年数百。”
  
  “一旦复行,恐善名未彰而恶名已宣。”
  
  “今陛下初颁大赦,天下感念仁德。”
  
  “若忽复肉刑,百姓何所适从?”
  
  “陛下又将何以自处?”
  
  陈群争辩道:
  
  “李相岂不知,以肉刑代死,实为活人之术?”
  
  李翊从容对答:
  
  “活人之术多矣,何必取此骇俗之策?”
  
  “臣以为,可按原来刑法的所欲轻之死罪,倍其居作刑期。”
  
  “如此,内有以生易死之恩,外无刖劓骇耳之声。”
  
  这番话引得朝中诸多大臣纷纷点头称是。
  
  太常卿杨仪便出列附和:
  
  “……李相所言极是。”
  
  “昔文帝除肉刑,天下称仁。”
  
  “今若复之,恐失民心。”
  
  大司农麋竺也道:
  
  “肉刑一复,伤残者众。”
  
  “不仅失其劳作之力,更使朝廷蒙暴虐之名。”
  
  刘备看着这场争论,若有所思。
  
  待群臣稍静,他忽然问李翊:
  
  “……朕有一事不明。”
  
  “建国之初,卿屡次上书,主张严刑峻法。”
  
  “如今海内初定,卿却屡屡建言废除酷刑。”
  
  “何以前后相悖若此?”
  
  李翊再拜,从容应答:
  
  “……陛下明鉴。”
  
  “昔者天下大乱,礼崩乐坏,民不知禁。”
  
  “若不以严刑立威,何以止暴禁非?”
  
  “此乃乱世用重典之意。”
  
  他稍作停顿,环视群臣,继续道:
  
  “今海内初定,人民思安。”
  
  “当此之时,宜施仁政,使民休养生息。”
  
  “故治国之道,当因时制宜。”
  
  “昔孔子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此之谓也。”
  
  刘备闻言,苍白的脸上泛起一丝笑意。
  
  他转向一旁监国听政的太子刘禅:
  
  “太子可听明白了?”
  
  年轻的刘禅恭敬地回答:
  
  “儿臣谨听。”
  
  刘备语重心长地说:
  
  “李相治国,深知变通之道。”
  
  “乱世用重典,治世施仁政,此乃通达之见。”
  
  “汝当谨记,为政者当审时度势,不可拘泥于一法一策。”
  
  刘禅躬身领命:
  
  “儿臣定当谨记父皇教诲,认真学习李相治国之道。”
  
  李翊连忙谦辞:
  
  “……臣不敢当。”
  
  “陛下圣明,太子仁孝,此乃天下之福。”
  
  刘备满意地点点头,随即下诏:
  
  “朕思肉刑之议,李卿所言甚合朕意。”
  
  “肉刑惨酷,断不可复行。”
  
  “其按李相所奏,凡可轻之死罪,倍其居作之期。”
  
  “另命廷尉府重订刑律,务求宽严相济,合于时宜。”
  
  诏书既下,群臣拜服。
  
  陈群虽未全遂其志,然见李翊之议确实周详,也心悦诚服。
  
  肉刑之议既罢,刘备又谈下一件事。
  
  “诸卿,”刘备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陈相仙逝,朕心甚痛。”
  
  “然国不可一日无相,内阁不可久无首辅。”
  
  “今日朝会,便议一议这首辅人选。”
  
  话音甫落,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御史中丞周鲂率先出列:
  
  “陛下,臣以为李相虽致仕归隐。”
  
  “然其威望素著,才干超群。”
  
  “当此国家用人之际,不妨请李相再度出山。”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不少朝臣的附和。
  
  步骘紧接着奏道:
  
  “……周御史所言极是。”
  
  “李相昔年主持朝政,内修政理,外御强敌,方有今日之盛世。”
  
  “若得李相再度执掌内阁,实为社稷之福。”
  
  阶下群臣中,多有李翊昔日门生故吏。
  
  此刻纷纷进言,恳请李翊复出。
  
  然而,一直静立班列之前的李翊,却缓步出列,深施一礼:
  
  “……老臣多谢诸君厚爱。”
  
  “然老臣既已致仕,便当安心养老。”
  
  “且自古贤者退而不返,方显朝廷人才济济。”
  
  “这首相之位,老臣断不敢受。”
  
  刘备微微倾身:
  
  “子玉既不愿复出,可有人选举荐?”
  
  李翊从容奏对:
  
  “陈相临终前,曾与老臣密谈,举荐四人:”
  
  “庞统庞士元、刘晔刘子扬、徐庶徐元直,及诸葛亮诸葛孔明。”
  
  “此四人,皆国之栋梁也。”
  
  话音方落,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
  
  太仆出列道:
  
  “如今朝野之中,以庞士元呼声最高。”
  
  “其在徐州任上反腐之时,政绩斐然,深得青徐一带民心。”
  
  董允却道:
  
  “刘子扬亦是不二人选。”
  
  “其执掌户部多年,精通财政。”
  
  “如今国库充盈,多赖其力。”
  
  刘备静听群臣争论,目光深邃。
  
  待议论稍歇,他忽然问道:
  
  “关中战事,近来如何?”
  
  这一问,看似突兀。
  
  却让精明的大臣们立即明白了天子心意——
  
  诸葛亮如今正担任雍凉都督,镇守关中。
  
  刘琰当即会意,立即奏道:
  
  “诸葛亮在关中,屡破魏军。”
  
  “稳固边防,功勋卓著。”
  
  “臣以为,不妨召其回京,委以首相之任。”
  
  这一提议,顿时在朝堂上掀起波澜。
  
  光禄勋邓芝立即附和:“
  
  诸葛孔明确为不二人选。”
  
  “其昔日随李相学习政务,深得真传。”
  
  “后又经多方历练,文武兼备。”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一选择。
  
  谏议大夫便直言不讳:
  
  “诸葛亮虽有才干,然与李相、陈相比,终究资历尚浅。”
  
  “首相之位,关系国本,岂可轻授?”
  
  司隶校尉也道:
  
  “庞士元、刘子扬皆在建国初时便已入仕,功勋卓著。”
  
  “诸葛亮虽才,当循序而进。”
  
  朝堂之上,争论再起。
  
  刘备静静听着,目光最终落在一直沉默的李翊身上:
  
  “子玉以为如何?”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这位凌烟阁功臣第一人身上。
  
  李翊缓步出列,朗声道:
  
  “老臣以为,不妨给孔明一个机会。”
  
  此言一出,满堂皆默。
  
  李翊继续道:
  
  “昔年老臣教导孔明时,便知其非池中之物。”
  
  “这些年来,其在地方、在军中,皆证明才干。”
  
  “虽年轻,然锐气正盛,正是开拓之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