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文化融合
第一百零八章 文化融合 (第1/2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业化是一个极为宏大的蓝图,而不只是单单有机器或者制造机器的能力。
因为以前的工业化,严格来说只能算机械化,即拥有机器以此提升制造业效率。
但这种机械化本身可以复制,比如从别国购买机器,拆开自行研究组装,也许就能够复制个七七八八,从而发展起来。
像我国最开始的时候,也是大量从毛熊那弄来机器。先进口用别人的机器,再仿制机器,有了基础制造能力,最后才开始创新,有了今天的工业底子。
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特别是如今的2032年,工业化早就已经不是当初的机械化时代,而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包括自动化、智能化、精细化、高端化、AI化等等。
其中蕴含的技术早就已经不是单纯靠复制粘贴就能够玩得明白,需要的是极为强大的科研力量,以及十分庞大的工业底蕴。
因为它涵盖的是方方面面。
譬如国土纵深,官方政策,工业土壤,教育基础,经济底蕴,人口数量等等。
除了我国本身拥有了这些特性,从而涌现出了这样一个工业奇迹以外,世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条件复制这条道路。
因而这种奇迹哪怕是老美、德法、小日子等目前处于工业第一梯队的国家,也是拍马都赶不上的存在。
大明正常情况下,肯定走不上这种道路。
虽然我国拥有的它都有,即便人口、教育、经济、工业底子还薄弱,但等三五十年赶上来并不困难。
然而它太原始了,原始到可能连目前非洲一些稍微有点工业能力的国家都比它强。
可架不住背后有人啊。
我国目前已经走在了工业领域的最前沿,当老美那边还在闹全面反对自动化的时候,我国自动化早就已经普及。
大量高科技器材仪器被搬运到了大明,老朱也见识到了什么叫做中国速度。
十天时间建出了一个新的港口码头,三个月时间拆了半座南京城,而给城中百姓造的临时居所,更是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造好,甚至住房比以前的都好。
老朱人都傻了。
睡一觉起来,第二天整个南京城都变了模样。
感觉南京都不是自己的南京城了。
这让他都有点怀疑人生,自己是不是不应该答应那边马上开启基础建设?
不过也没办法。
基建是发展经济的基础。
要想富,先修路。
没有好的城市布局,那么商业就不容易发展。
没有好的交通道路,货物就不可能迅速运达。
目前现代那边给大明的发展路线就是先发展水运,因此先做造船厂。
然后以南京为核心,向周边城市建设铁路、公路,将交通网络迅速铺开。
这样之后就可以做铁路货运以及公路货车运输。
事实上这是唯一且最正确的道路。
包括朱标也是这么做的。
他提前搞定了南京的土地,在南京还是一片荒芜之所的时候,就把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对城内进行改造,对城外进行水路、铁路、公路设施建设。
只是他的速度太慢了。
照目前的进度,想把交通运输铺向全国,至少得十多年的时间,甚至还只是基础铁路,公路建设日期还得延长。
大明要想进入高速发展,恐怕也得十多年后,等到涌现出大批素质教育下的人才,加上培养好的技术工人,才能复制粘贴与承接现代机械化技术。
而与现代我国对接之后,那速度简直是无法想象。
如果说大明以前最多就是请了个小代,那现在是演都不想演了,直接开挂。
为了满足钢材需求,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于南京周边几座铁矿建造了几座小型钢铁厂,通过闪速炼铁技术,一吨铁矿石投入再到0.5吨钢块出来,仅仅需要几秒钟。
这可比目前大明在武安、迁安等地建造的电弧炉炼钢技术快得多。
毕竟这种炼钢技术在2026年大明兴建钢铁厂的时候还正处于摸索阶段,等到2032年的时候技术早就已经成型,并且在诸多大型国有钢铁厂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为了满足能源需求,又运送了一座小型核电站过来。
核电站听上去很厉害,完全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得到,但早在2021年我国就已经研发了“玲龙一号”小型核电站,到2032年的时候,技术更加成熟,体型更小,功率更高。
这座运来的核电站占地仅0.06平方公里,相当于90亩地,比传统核电站小了几十几百倍,发电功率能达到每小时60万度,仅仅比传统核电站少了约30万度。
基本上它的存在就意味着整个南京的所有能源需求都彻底解决,可以做到二十四小时三班倒,一直处于开工建设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6G通信、局域网、城市照明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下水道系统等等建设活动也迅速展开,大量的通信塔、照明灯、网络基站等等开通。
一夜之间,大明南京城仿佛从原始社会来到了现代文明社会。基本上只要城里拆得差不多,把该建设好的楼房都建起来,就是一座崭新的城市。
大明的官员们显然正在受到严重的冲击,他们与现代社会完全格格不入,所有人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南京城好像已经被别人接手,就连自己的衙署都被人拆了个精光。
不少人有怨言,加上一些人与现代人接触过。发现他们并不懂古礼,且谈话间也没有对官员的尊敬,看待他们就像看待原始人一样,令诸多官员心里很是不爽。
四月份,乾清宫内。
现代驻大明的办公室总事馆就落座于乾清宫外广场东面的原东裕库,穿过日精门就是了,再往东是奉先殿,往北是太子居住的东宫。
此刻乾清宫里,老朱与朱标还有一位负责大明事务的国家副级老者正在谈论着一些发展的事情。
正在这个时候,通政司把新一批奏折公文送了进来。
老朱随意翻了翻,然后苦笑着把这些公认扔在一旁,说道:“朕都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官员们大多都在反对新政。”
这次新的变革被称为朱标新政,因为明面上依旧是朱标在主持,并且给现代队伍大开绿灯,包括所有的批文全都光速批下去,各部院衙署都快成了摆设。
毕竟国家出面的话,不管是规划还是路线,其实都帮他们做得清清楚楚。
他们前面几天接触会晤,差不多早就已经把该谈的谈完,以后要做的也全部敲定,之后就是按部就班,根本就没有搞流程的必要。
但老朱他们能接受新事物,并且与现代合作,是因为去现代那么多年,早就对这些东西有所了解。
百姓能接受文化冲击,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
唯独中间的官僚与士大夫阶级,也就是知识分子,却是前所未有的抗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